新皇冠体育

反响评论

加强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来源:新皇冠体育日报          2024-07-15 14:39:11 【字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新征程上,要加强和深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科学把握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是从国际形势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是学校教育一项极其重要的新课题。二是从国内发展看,为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对加强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更高层次的要求。三是从教育地位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学校教育、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领。

深入理解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推进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牢牢把握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其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彰显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其二,聚焦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才能使爱国主义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坚定信仰、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其三,坚定文化自信,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理解,是推进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条件。要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着力推动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的重要里程碑,为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第一,树立政治导向。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时代新人。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爱我中华、强国有我”的深厚情感和“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责任意识。第二,全面融入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要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引导青少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国家观念、传承民族精神。第三,强化实践育人。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规律,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强调实践育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是盘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学校各类主题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的主旋律。其次是拓展校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实践环境等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善读“无字之书”,走进社会大课堂,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最后是善用大思政课厚植爱国情怀。鲜活的思政课素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皇冠体育各族人民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已经展开和正在展开的伟大实践,要引导广大学生在感知实践、感触变化、感受成就中讲深、讲透、讲活“爱国”的道理。第四,形成教育合力。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形成强大合力。首先是课程联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机衔接、层层递进,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分步骤、螺旋式、一体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是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共同发力,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叠加效应。最后是多方协同。要充分用好、用活、用足《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支持保障措施,汇聚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的力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供给,在守正创新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收藏      |      分享到:
 相关文档:
中国政府网
微信 微博 电脑版
主办单位:新皇冠体育办公厅 运行维护:新皇冠体育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
曝光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新皇冠体育省人大常委会 | 政协新皇冠体育省委员会 | 新皇冠体育省监察委员会 | 新皇冠体育省高级人民法院 | 新皇冠体育省检察院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新皇冠体育办公厅
运行维护:新皇冠体育网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
公众号 微博
网站支持IPv6   滇ICP备0500000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0000033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476号